集团首页

师德师风先进个人

作者: 时间:2021-12-14 点击数:

B3292

在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设法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员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坚持教育创新。

为加强本科生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连续30多年来组织刚进入大三的同学成立多个项目行动小组,通过自愿报名,让他们较早地介入到科研工作中来,牺牲休息时间无偿指导他们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充分调动了同学参与科研的主观能动性,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性;强化了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践环节比不参加科技创新小组的同学进入状态快;基础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能力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为加强;提升了同学整体工程设计能力;协助老师完成部分科研工作,完成了许多技术积累,为申报专利创造了条件,近几年来,连续申报授权各种专利20余项;参加工作后能较快地适应本职工作,提高了学校在社会就业的竞争力。

孙斌煜,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钢铁冶金”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山西省青年骨干教师,山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山西省政府高级联系专家,国家奖励评审专家,国务院特贴专家。

1E8 

E98BD 

做好本职工作是师德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马强老师一直奋战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先后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一直深受员工好评。连续多次获得bat365在线平台“教学质量奖”;获得bat365在线平台“教学先锋岗先进个人”称号;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以及“优秀共产党员”。

教师对员工的爱,是师德的核心。马强老师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给予了员工很大的帮助与关心,包括帮助员工做好助学金评选,尽量减轻贫困员工的经济压力;鼓励并带领员工参加各种活动和竞赛,锻炼员工的综合能力;多次找员工私下谈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送生病员工去医院检查治疗等。该班员工2019年获得多项一、二、三等奖学金;一名员工发表SCI论文一篇;三名员工分获省级金相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四名员工分获第五届中国老员工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

师德 —— 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

马强(1971.09),女,汉族,江苏丹阳人,中共党员,硕士学历,讲师。

1E8

 

E4B28 

在工作中努力做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在教学中爱岗敬业,以员工为中心,勇于探索实践,注重自身修养,先后获bat365官网登录入口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导师称号,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主要研究方向是材料先进制造工艺与设备。

在科研工作中,刻苦钻研,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面上2项,青年1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1项,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合作单位负责人)。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类,科技进步类,技术发明类各1项),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齐会萍,女,中国共产党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塑性成形工艺与设备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1E8

 

489B8 

“教书育人”、“传道授业”既是是教师的职责,更是教育目的之所在。我所理解的师德师风就是一个教师日常工作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就是用敬业的心做专业的事进而达到精业的状态。

师德师风的立足点首先是如何为师。授业的前提是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我始终坚持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升专业素质,积极参加各种学科学术研讨会,通过吸收专业信息、开拓眼界,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作为访问学者在渥太华大学学习期间,我选修了4门专业课,同时参加了高等公司产品理论学习。深入了解了渥大乃至整个北美地区本科生、公司产品理念与教学方法,并将其中“引导“、”反馈”、“破冰”、“测试”等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立德以树人,笃行以向学。希望以敬业的精神和博学的目标为指引在平凡工作中履行教育报国的职责。

安红萍(1973.09-),女,汉族,山西平遥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材料成型及控制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大型锻造理论及应用。

1E8

 

AD77A 

2003年本科毕业后进入bat365官网登录入口任职,从教以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热心于教育事业,思想积极进取,工作踏实勤勉,教学精益求精,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受到了员工的尊敬和喜欢,同事的赞扬和认可。

近五年来,积极参与学校和省教育厅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得校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次,获得省优秀奖和三等奖各1次,为学校获得荣誉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形成了自己的授课风格,使员工保持学习兴趣,并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取专业知识,连续多年生评教成绩名列学院前列。主持校级和省级教研项目各1项,参与教研项目2项,荣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次,发表教研论文2篇。通过以上探索和实践,该教师对焊接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教学工作和专业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李科(1980.09-),男,汉族,山西长治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副教授,国际焊接工程师(IWE),金属增材制造材料及工艺学科带头人,任增材制造实验室主任、山西省增材制造学会理事。

1E8

 

9A0BC 

“世界上最难的事之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而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如果老师能把书上的或是自己的想法、观点装进员工的脑子里,从传统意义上讲,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老师了。但如果仅仅是把我的观点装进五十个员工的脑袋里,那么这五十个员工对这一个问题就只有一个观点,那就是我的观点。然而,世界之所以多彩就是因为多样。在学术界,如果我们都用一种思想,没有不同思想的碰撞冲突,就没有了创新、没有了生机,也不会进步。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虽然在辅导员工的时候经常被大家问得头昏脑胀,但看到员工自己能够自己开展科研工作,发表出高水平SCI论文时,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同时,能够得到员工们发至内心的肯定与评价,心中也倍感欣慰。

王凯悦,男,1985年11月生,教授,陶瓷材料学科负责人,天津大学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联合培养博士,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做访问学者。

1E8

 

undefined 


学高为师。人们常说:“要给员工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然而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拥有该学科的渊博知识外,还要有支撑“知识更新”的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保证教学质量。为此在日常教学科研过程中,我对自身的学习也不敢有丝毫懈怠,时时刻刻以“学无止境”来提醒自己,刻苦钻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紧跟时代步伐和学科发展前沿,革新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积极开发专业课程中的德育资源,争取使员工们每堂课都满怀期望而来、满载收获而归。
    在课堂上,我会结合国际国内形势,讲我们钢铁行业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过程中所肩负的责任与历史使命,从员工成长出发,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学好专业知识就是爱国,学好专业知识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以此来调动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使同学们从为自己发展的小我提升到为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的状态;通过讲一些行业的小故事,如一些新材料和新工艺研发过程中经历的各种困难,使同学们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使同学们从内心认识到拼搏奋斗是我们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通过去年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使我对革新教育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认识到课堂教学还要更多地注重员工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因此我会通过一些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使员工理解作为一名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以此来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

刘光明,男,汉族,山东潍坊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bat365在线平台副经理,山西省“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长期从事冶金机械和轧制工程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

1E8

 

undefined 

我动起来。已经调任的李志权书记在我们教研室的党员会议上说过,党淑娥老师讲课时会在教室里来回走动,随机走到某一位同学跟前拍拍他的肩膀让他回答问题。所以这是我偷师学的一招。听起来简单做起来也简单的一个方法,实际上效果很好。尤其是对于那些打瞌睡的、看手机的、盯着就能学一学的同学来说,你的时时干扰就能让他们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
       让员工动起来。我自己动起来只要一杆激光笔和不怕麻烦的心思,但想让员工动起来就难了。即便是前几排看起来在听课的同学,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只用到了大脑的记忆区,而没有调动起思考区。针对这一点,我有在教学中设计了“很多的问题”以及员工PPT汇报的环节。
       给一个学习的理由。我认为学习的动力无非来源于两点,要么从学习中获得快乐,要么获得学习带来的红利。能体会到学习快乐的员工自不用我们多费心。而大多数的员工并没能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毕竟相比较游戏、影视等娱乐,学习还是一个枯燥而艰难的事情。学到多少专业知识和毕业后的薪酬挂钩,某一门专业课对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某一章节在整门课中的必要性,某一个知识点在某一章节中的重要性。

张雯(1983.0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副教授。长期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质研究。发表科技论文5篇

1E8

 

 

Copyright bat365在线(中国)平台官方网站正版|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AllRightsReserved.      
    通讯地址:中国·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窊流路66号bat365在线平台  
    邮编:030024,单位电话:0351-2161126,电子邮箱:tykjdxclxy@tyust.edu.cn